说出你的愤怒——电影《绿皮书》观感

电影《绿皮书》是201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。关于它的评价褒贬不一,喜欢的人说它充满温情,不喜欢的人说它过于“政治”正确,令人乏味。

有一处地方,令我印象深刻。

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,美国种族主义盛行的时期。黑人钢琴家唐聘请白人托尼当司机,两个月里,唐要在黑人最受歧视的南方巡回演出。他的目的很简单,证明黑人并不差。演出合同很苛刻,缺席一场,一分钱都拿不到。

两人身份差别很大。托尼长期混在底层,一直充当酒店保安、打手之类的角色。唐从小就接受上流社会教育,饱受艺术熏陶,读过音乐博士,说着抑扬顿挫的传统英文,弹奏着名贵的施坦威钢琴,他不吃炸鸡,因为那是黑人食物,更不听流行音乐,因为那显得很粗俗。简而言之,他不会做一切“有失尊严”的事情。

唐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公认的,他是杰出的钢琴演奏家。每到一地,迎接他的都是鲜花、掌声和扑面而来的赞扬。可是即便如此,在盛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方,他也受尽了不公正的待遇。他不能出入白人开的酒馆,不能试穿服装店的西装,不能在天黑以后外出,甚至不能使用音乐厅的厕所。在台上,他是光彩夺目的明星,而当演出会的灯光散去,他就要一个人拖着箱子,返回最低档的汽车旅馆,因为黑人只能住在那里。

唐始终温文尔雅,不争论,不抗辩,坦然面对种种不公。有一次连托尼都看不下去了,出拳回击了刁难他们的恶棍警察。唐指责托尼使用暴力,教育他说,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得一切”。

他获得一切了吗?没有。演出最后一站,剧场经理在玩命奉承了唐一顿之后,依然不许他进入餐厅吃饭。

当遭受偏见、委屈和不公时,究竟应该怎么做?

长久以来,我们接受的信念是“冲动是魔鬼”,愤怒是不好的事情,遇事要控制情绪,息事宁人。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强联系的场合,更要察言观色,谨言慎行,有意见能不说就不说,有想法能不提就不提,更不能轻易发火,表达愤怒。就算受了委屈和不公,也要通过委婉、变通的方式表达出来,争取做到“说了,跟没说一样”。

这样做确实有好处,照顾了对方的情绪,也保持了自己的“尊严”。可是,这里有一个前提,就是你的“尊严”是确实存在的,有人把你的“尊严”当回事。如果别人觉得你的“尊严”都不是尊严,你的事儿都不是事儿,甚至你压根就不应该有任何想法,那么,这种不痛不痒、一团和气的办法,这种委婉、变通的方式,基本上也就是“说了,跟没说一样”。

唐就是这样。他温文尔雅、亭亭玉立了一路,到头来,不让他进的门还是进不去。终于,最后一站,他火了。“要么让我进餐厅,要么我不演了。”

不演了?你确定?这一路演出费可是一分都没有了!

就不演了。唐和托尼两个人,开车回家了。

到这里,所有的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。这一路,太TM憋屈了。

不光是观众,唐本人也得到了释放。一直以来,他做着上流社会才做的事,但他又有黑人的外表,他为所受遭遇深感屈辱,却又让自己极力克制、隐忍不发,这些都深深写进了他的潜意识。他表面看起来高贵优雅,内心却是极端自卑。“如果我不够黑人,如果我不够白人,如果我不够男子汉,那么,我到底算什么!”因此他的孤单深入骨髓,每一个夜晚,他都要喝醉才能入睡。

而当有过一次愤怒——这前所未有——他就开始了与自己的和解,他放下了所谓的“尊严”,也放下了沉重的包袱。当他在黑人小酒馆里纵情歌唱,当他演奏他以前从不会演奏的音乐,当他开始做之前从未做过的事,毫无疑问,他找到了自己,也完成了自我救赎。

我想说的是,情绪是需要释放的,不要把它都窝在心里,愤怒是好事情,它能让我们找到自己。

试着,哪怕有一次,说出你的愤怒。不是宣泄,不是暴力,不是无事生非。说出你的感受,它是我们情绪的忠实反应,是心理受到伤害的直接信号。它让我们保护自己,善待自己,提醒自己是有热血、有温度,活生生的人。

愤怒一定会带来麻烦吗?说不定。对于某些人、某些事,愤怒可能是最有效的武器。谁知道呢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写于2019年3月